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成伟
这是一条天的路,每一年我们都在这个路口重聚,再一次地寻找,留在这条路上的温暖脚印。他是微笑,他是勇气,他是坚持,他是无私,他是每一个感动的名字。
今(10日)天晚上,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感人的故事、向善的精神令在场的观众一次次热泪盈眶。
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与居民心连心的“片儿警”——高万禄
高万禄
他是渝中区嘉西村社区“家喻户晓”的爷爷辈社区民警。20年来,户居民们的大事小事,都成了他的“自家事”,居民房屋漏水、社区老人开不了门禁,他都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面对老旧社区治安状况动态复杂、顽症突出的问题,他创新“联勤联控”工作法,组成近60人的联勤联控队伍,开展各种巡逻防控余人次,调解纠纷次,社区的侵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2%。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
义务赡养“盲婆婆”的“金牌师傅”——陈昌永
陈昌永悉心照顾因患青光眼而致盲的周胜英
他当了7年乡村邮递员,做了20年广播电视线路安装维护工,几乎跑遍了渠口镇的每一座山头。82岁的周胜英因患上青光眼而致盲,6年前,无儿无女的周胜英丈夫去世,从此孤苦伶仃。常到老人家维修的陈昌永得知后,便把周胜英带回家里义务赡养。为照顾好“盲婆婆”,陈昌永谢绝3次回城工作机会,他的母亲也主动来到渠口,帮助料理“盲婆婆”的一日三餐。年11月,获评“中国好人”。
单腿撑起温暖幸福家的残疾妇女——廖良琼
廖良琼
她幼时因意外造成右脚三级残疾。年8月,丈夫胡先国因意外造成高位截瘫。12年间,她用孱弱的双肩拖着仅有的一条腿扛起了家庭重担,艰难地拉扯孩子长大,无怨无悔的照顾丈夫生活。她不等不靠不要,发展起土鸡养殖,年养殖土鸡多只,又修建羊圈养殖山羊,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如今,养鸡场一年收入已达5万元左右。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的几个贫困户主动寻求产业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年12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评为“年重庆十大最美家庭”。
带伤上阵荣立一等功的“95后”消防员——曾令华
曾令华
他是重庆市消防总队唯一荣立一等功的“95后”。入伍4年来,先后参与灭火救援余次、社会救助余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余人,创造了抢险救援“零失误”的骄人战绩。年3月,在第二届东盟地区城市应急救援消防运动会上,他默默承受父亲去世的巨大悲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以优异的成绩夺得60米肩梯登楼操、楼层火灾内攻操两项第一,为中国消防、重庆消防争得殊荣,并荣立个人一等功。至年,连续3年获评优秀士兵,获嘉奖2次。
70年接力传承爱国精神的父子——程绍光(已故)、程祖全
程祖全(左)程绍光
程绍光年出生,饱尝了社会的苦难,从小对革命先烈就有着崇高的敬意。年11月,黔江建起烈士墓,程绍光自愿当义务看护员。看护陵园期间,他还将46名烈士的英雄事迹整理成册,为前来陵园祭奠的群众宣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直到年病逝。儿子程祖全在父亲病逝后,接力守护这片陵园,并继续完善烈士事迹,成为第二代义务守墓人,至今已有12年。一门两父子,以70年漫长的看似平凡实则不易的坚守,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投身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家——李则民
李则民
上世纪80年代,他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建筑行业打拼40多年,积累上亿元资产。年,67岁的他响应国家三农*策的号召毅然带着半辈子积蓄回到云台镇八字村,流转土地林地亩,建成了0亩的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田”,成为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辐射带动种养殖大户40余家,提供固定就业岗位余个,增加当地就业村民年收入1.8万元/人。
守护青山绿水的悬崖保洁夫妻——吴贵生、解一香
吴桂生解一香
吴贵生和解一香是云阳龙缸景区的一对夫妻保洁工。两人结婚30多年,一直都紧紧相随、从未分离,一起外出打工,一起回乡工作。年,夫妻俩回到家乡,凭着一根绳索,从事龙缸景区最危险的悬崖保洁工作。丈夫在悬崖下捡拾垃圾,妻子在崖顶筑牢安全屏障,尽管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夫妻俩却是兢兢业业,一干就是5年。他们将生死相依的爱系在一根绳上,更系在他们的一生中。年12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评为“年重庆十大最美家庭”。
建设美丽乡村的“民间河长”——何波
何波
年,“90后”的他为照顾生病的父亲,回乡创业,在三庙河响水滩沿岸建起多亩“太空莲”荷花池,走上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看见家乡的河水被污染,他主动为沿岸的乡亲们普及河水防污知识,发动村民在响水滩河段清污捞渣。年,他自愿成为我市首位民间河长,义务负责三庙河余家滩至响水滩约两公里的河段。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三庙河响水滩段变得干净清澈了,他的农业园也通过种植荷花、售卖莲子,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年,获评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第八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
为凉山彝族衔去知识的“候鸟”——谢彬蓉
谢彬蓉(右一)和她的学生们
她曾在内蒙古偏远地区服役20年,年自主择业回到重庆后,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的教学点做一名支教志愿者,先后在海拔0多米的西昌市附近的一所民办彝族学校、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支教近5年。她把爱和温暖传递到彝族同胞的心里,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守望相助,为孩子们照亮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年11月,被中宣部、退役*人事务部评为“最美退役*人”。
调解邻里矛盾传递正能量的新乡贤——陈久述
陈久述
年,他回乡创业,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响应国家*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他带头关闭了收入颇丰的养殖场。由于有文化、明事理,他在村民中有了较高威望,年成为了人民调解员。10年来,他调解矛盾纠纷余件,助上千名村民化干戈为玉帛;写下打油诗首,传播与人和善、邻里和乐、尊老爱幼的做人做事道理,促进美丽乡村和谐发展。年,获评“重庆市优秀共产*员”称号。年,被市人力社保局、市司法局评为“重庆市优秀人民调解员”。
2名特别奖:
新时代传承优良家风、一心为民的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已故)
杨骅(右一)
他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基层一线,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弘扬传承了忠诚友善、勤劳朴实的优良家风。驻村扶贫期间,他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一户一户走访调研,精准制定脱贫计划,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年8月21日早上8时许,杨骅因突发疾病牺牲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年仅48岁,把生命定格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年,市委追授其“重庆市优秀共产*员”称号,市*府追授其“重庆市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雪域高原最可爱的人——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
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
年7月12日,重庆先后选派名援藏干部人才奔赴昌都19个部门、3个县开展为期一年半和三年的援藏工作。援藏期间,全体援藏干部人才克服高原反应、环境艰险、任务艰巨和各种家庭困难,争取计划内外项目资金10.18亿元,实施援藏项目建设67个,招商协议引资亿元、实际到位10.2亿元,培训干部人才12余人次,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昌都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重庆*员干部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