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2月6日讯(记者潘锡珩通讯员潘庆芳洪莹)“有女莫嫁李山头,*去了都发愁。“大同镇李山村位于大别山区的湖北蕲春,一条羊肠小道曾是村里与外界的唯一纽带,这里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
今天,极目新闻记者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如今,车辆沿着两车道沥青公路盘旋进入群山围绕的李山村,这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沥青公路通村达组,一垄垄高山绿茶孕育新生,一组组精美浮雕再现茶艺,一幢幢民居别墅依山而建,一片片水果基地长势喜人,一张张笑脸述说幸福……
79岁的村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务工作者田祥森边说,边递上刚泡的清茶:“路,是我们村的龙脉,要想富,先修路。过去因交通不便,好东西运不出去,好品牌也叫不响亮。别说游客了,外出打工的人都嫌回家路难走。”
蕲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北全说,从修通泥巴路到硬化3米宽的水泥路,再到年蕲春县交通运输局对5.8公里循环路进行扩宽改造,对3条进村主干道升级刷黑,李山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硬化路。
道路通,百业兴。短短几年,该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集品茶、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九龙宫生态旅游园和鄂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除带动本村村民种茶、就业外,还辐射周边4个乡镇个村多个农户种茶亩,实现脱贫致富,“驹龙园”茶叶也屡获国际、国内大奖。
“小小李山,城镇一般,户通大路,幸福翻番。”86岁村民陈亚平高兴地说起这首广为传赞的打油诗,语气里难掩激动,“以前口袋里摸不出几毛钱,现在随便就能拿出几张红票子,除了通村客车,我家里有2台小车,出行方便得很。”
69岁的脱贫户田祥耀,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路修好以后,村里安排了养路员的工作。谈到现在的生活,他语气里都是满足:“一年有元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基地打零工还有卖农产品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感谢*!”
在李山村,让记者感动的是通过田祥森和村民的“翻译”,“听”到了聋哑人尹满红的心里话。原来他过去到一趟邻近的张塝镇需要半天时间,且因行动不便,路上会摔倒5、6次,现在公路修好了,“村村通”客车通到家门口,不用拐杖,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张塝镇。尹满红不断地点头并分别向李山村带头人田祥森和畅通公路伸出了大拇指点赞不已。
亩茶叶、亩红心猕猴桃、亩红心柚,去年通过“公路+互联网”,推行“线下体验,线上交易”,仅猕猴桃和红心柚就给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0元。
陪朋友来李山村游玩的李前说:“自驾车到这里很方便,这里不愧为是因路而变、因路而兴、因路而美的典范。”
围绕“红色旅游、绿色发展”思路,全村发展农家乐24家、户均收入10万余元。一批批游客慕名走进李山村,一筐筐有机水果高效、便捷走出家门,真正实现了“乡村变景区”,村民“家门口致富当老板”。
“借路发展的产业,让李山村成为3A景区,催旺旅游发展,去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收入1万元。”田祥森说,“去年全村经济总产值2.2亿元,人均纯收入1.8万元,村集体收入60万元,比交通闭塞时期翻了好几番。”
退伍*人田卫红因公负伤后,村里看他生活困难,将新修公路旁建好的特色农产品便利店无偿交给他经营,为他家年增收入10万元。
“路好了,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现在每天早晚村民们都喜欢在村路上散步健身,这更让村民们幸福翻番。”田祥森说,李山村已连续十多年“无群众上访、无打架斗殴、无封建迷信、无刑事案件”,村民们的幸福感跟公路一样不断升级。
脱贫致富全靠路。站在李山村观景台,只见循环畅通的沥青路、停车场、候车亭、交通公厕、太阳能路灯和不时驶过的大小车辆,将李山村这个路网畅通的“全国文明村”点缀得格外别致。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李山村公路提档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北全说,“作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蕲春交通运输人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衍生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交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