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河南鹤壁,导游称带游客在王家辿村游玩时,采摘了一些野生香椿和两三棵村民种的香椿。但摘的时候村民未告知不能采摘,摘完后拦住游客索要元。最终,在民警和村长协调下赔偿了元。村支书回应:没有人说一个香椿,未经允许就是偷,而且整个村子都悬挂禁止采摘横幅。(4月5日《北京晚报》)
在此事发生以后引起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村民向游客索赔的行为很不友好。对于游客来说,好不容易盼来了小长假,可以和家人朋友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一次很愉快的经历,却就因为采摘了一些野生香椿和几棵树的香椿就被冠以“偷”,更是被要求索赔元,为什么不能按照市场价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哪里还有旅游的心情。好心情都被村民的行为破坏了,游客对于这个村的印象直线下滑,在朋友圈少不了一番吐槽。这个村子好不容易维系的旅游形象,在朋友圈里会被妖魔化,更多的潜在游客看到以后,可能第一反应应该是避而远之。
“自损旅游形象”这样的说法对吗?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发展,“乡村自驾游,农家采摘节”已经成为乡村发展旅游的重点。村庄的特色,美丽的风景,诚信的经营,这些都是吸引游客和赢得游客赞誉的核心所在。旅游业虽然是服务业,但也不应该是毫无原则的对游客纵容。今天的纵容可能明天就会害了他们,那些不文明,不遵守规则的游客,去了国外旅游可能就会因为违反当地法规习俗带来大麻烦,甚至会丢我们国家的脸面,让我们中国人在外的形象受损。
同时,这样一心站游客是对受害村民的不公平,在游客眼中可能就是一点儿素菜野味山珍,值不了几个钱,却不知道这几棵香椿树的收成是一个留守老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再加上游客对于农作物不了解,比如事件中的香椿树,其树干是脆性的,很容易折断,即使是常年在农村的人也经常出现爬香椿树时树干断了造成受伤,那么作为前来游玩的游客不清楚的情况下,岂不是更容易受伤。案例中,村里有很多横幅提醒禁止私自采摘,相信村里既有保护村民个人财物的想法,也存在怕游客爬树采摘受伤给村里和村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很多景区和村庄都会有禁止私自采摘的提醒警告,在果园和树下都会有指示牌上书:严禁偷摘,一个XXX罚款XX元!即使有这样明显的提示,依然挡不住偷偷来采摘的行为。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为了脱贫致富,自发或者有组织的开始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而农村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对于果树的看护就只能交给老人了,老人精力有限很难看住。
小编老家在重庆,重庆山多地少,不适合种粮食,就在家里中了些果树,弄了个果园。记得去年回家母亲说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听她讲:家里果园里的桃子快成熟的时候,经常有人来偷桃子,不仅偷而且行为很粗糙,有的直接就将树枝掰断后摘桃子。一天正在地里拔草的时候,又有人来偷摘正好抓了个正着。那人是个10多岁读职中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来偷?他的回答是,看这里没人管理以为是野桃子所以就摘了。那桃子父母都是套袋了的,一看就知道是有人管理的,一看就是说谎。母亲听了很生气就要给村委打电话让民兵送去派出所。那人一看要报警就说,他也是听别人说这里桃子好吃没人管才来的(那职中离果园10多公里),他可以出钱来买。母亲看他一个孩子又快哭了,就没忍心送派出所,只是口头教育:我们两个老人照顾这些果子也不容易,你们就这样来摘了我们吃什么?你想想你父母在家辛苦劳作后,被人破坏会有多难过?以后别来了。那是临走的时候,母亲还让他把摘了的桃子都带走了。
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每一份收获都是来之不易的,特别是农民的收获都是用血汗换来的。游客到了旅游区请一定要自重,文明出行,不要给景区的景和人留下伤害。“游客”,在旅游区内不仅要寄情山水,畅游山水,还要懂得为“客”之道,客随主便,既来之则安之,切不可喧宾夺主。能够开展旅游业务,说明当地不光景美,肯定人也美,开放包容,热情好客,愿意把自家美好风光与大家一起分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你的到来而高兴,前提你是“朋友”,没有人愿意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