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出门旅行,你问孩子问题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环境的稳定,很少问孩子除了学业之外的各种问题。
马上国庆长假,大多数家庭选择外出旅行或参与各种活动,换了环境,不如问问孩子,趁机和孩子做真正的心灵交流,用提问打开彼此的心灵。
多年前,我曾经带孩子参加一个的活动,持续半年,每周带孩子去上海一个小众景点或者街头里弄,有点像现在年轻人流行的CityWalk。
一般半天参访学习记笔记,半天集中写作,写完作文回家,每次女儿很兴奋,发现这发现那,记下来也写下来了。
有一次,我接孩子问起带队老师,孩子们表现如何?老师很无奈的说,什么都好,就是不会问问题。
上一次,带一群初中生去一家经营百年,很有故事的,做咸肉的老铺子,在老式弄堂里,让孩子们在店铺里边观察,边围着店主,问问题。
愣是5分钟没问出一个问题来,大多都是名校的初中生,怎么一个问题都问不出呢?
我听了非常惊讶,那时女儿4年级,还是很喜欢问的,课上收获也很大。我开始有点担心她上初中后,也会变得也只会解题,不会提问。这样,如何能适应未来社会。
好在自从摸索出闻家,我坚持到现在,孩子们到现在还是非常受用的。
这次给大家分享,第一次大西北研学游中,自创的,简单上手,浅入深出。
第一问:你看这里有什么不同?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都会变着花得问孩子这个问题。比如:
“这里好像和我们上海不一样呀?你找到了吗?”
“我发现这里奇怪,和我们去过的那里不同,你发现了吗?”
“这里景色好美,和我们看过的不一样,你看出来了吗?”
这些问题都是考察孩子们的观察力,培养从问题中引发孩子们观察,让他们学会注意细节,发现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
问出好问题的前提是要有观察力、感知力、对比分析力。
寻找不同点,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只要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就可以问,开车时,坐火车时,进景区时,进博物馆时,吃饭时,入酒店时……都可以,随口一问,打开话题。
要点:当孩子回答时,不管正确与否,细致与否,家长都应该耐心听孩子的回答,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不是家长给答案的时候,是让孩子不停表述的时候,让孩子细细观察,慢慢道来。
一定尽可能控制自己,不要给答案,不要给答案,不要给答案!
孩子小时,不停鼓励孩子说,不停地追问:“再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真棒,又找到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继续继续,我还想听……”
如果孩子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不同,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
“太棒了,你竟然发现这里的树和我们家附近树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为什么呢?”
如果孩子没兴致,怎么办?那就把变成一场游戏。
第一次自驾出行,大女儿不到两年级,小女儿升幼儿园大班,那时我们一家四口在大西北自驾出行,有大量的时间是坐在自驾车上的。游戏是我们最喜欢玩的。
车每开到一处,都会玩一把。规则很简单,就是找这里的不同点,每人轮流说,全家参与,一次只能说一点,看谁发现得多,说得多。
这成为我们家孩子们在车上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最后都玩出套路了,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找不同,不用教,玩多了,就会总结了,那就看谁更仔细,更出其不意了。
的问题适合学龄前和K12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可以经常问,经常做游戏,只要出门在外,都可以做。
既能增进亲子沟通,又能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感知力,这一点对学习AI非常重要。
第二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对事物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第一问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进入第二问,是调动孩子另一片大脑,让他们动用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一问玩累了,就及时切换第二问,或者孩子一旦找到很有价值的不同点,家长就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问上,而且可以不停追问,让孩子能用思维链思考,也很类似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考。
切记,即使他们的答案不正确,不完整,也不要立刻纠正,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
“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原因?”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
可以一点一点给线索和思考方向,不要给答案,不要给答案,不要给答案!
重要的地方说三遍,第一答案没那么简单,第二答案即便正确,不是孩子自己想的,也记不住。
最后,思考的过程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如果发现这个问题,确实讨论不完,找不到线索,没关系,记下来,让孩子在后面游览时,思考找答案,或者记下来,回家再想,这不写游记的素材,就有了吗?
如果发现孩子对已经绞尽脑汁,想不出来的时候,不用强求,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喜不喜欢?”问题。
问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问得更多些,这是很好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尤其是连续追问,不给答案,是锻炼思维链能力,多层深度思维,是未来人类挑战AI的能力。
至少现在ChatGPT等在思维链上,很多地方还不如人类,或者需要人去引导。
现在锻炼孩子连续思考,探寻第一性的思维能力,会变得至关重要。
未来的胜者不仅仅是比别人多考虑一步,而且是会用AI比别人多考虑一步。
第三问:你最喜欢哪点不同呢?
这个问题可以变着花地问,
你喜欢哪点不同?你觉得哪点有意思?你喜欢这种改变吗?……
最后可以带一句,为什么呀?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表达自己的喜好。
培养孩子的是审美观、情感表达、自我认知。
让孩子切换到情感表述,一般都是孩子们最爱的,第二问比较烧脑,这一问比较轻松。
这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分享自己的感受。
喜欢就是喜欢,不爱就是不爱,这是个人的审美和情感,尊重他们情感表达而不是借机教育他们,否则就越来越难得到孩子真实地情感表达。
因为孩子情感表达被家长负面评价时,孩子容易受挫,会迎合父母,后续真实的心灵沟通就比较难了。
是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力和情感表达力,越小的孩子越愿意这方面表达,孩子大了会隐藏这方面的表达,尤其是家长总是持反对意见时,孩子就越是不愿意表达情感。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彼此不理解。
让孩子表达情感是家长的必修课,从赞美和倾听孩子的情感表达开始,一路旅行能让孩子多表达情绪,多鼓励几句,不仅旅行很愉快,而且整个氛围都会很好。
总的来说,不仅仅是问三个问题,更是一个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方法。活学活用,会让每次全家出行成为一次心灵升级。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我们家在上的三个故事。
路灯之问
我们经常自驾出游,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或者一个新的环境。
我首先会发现道路的变化,路灯的变化,房屋建筑的变化,就会开启。
玩过几次,孩子们就很会第一时间观察路边路灯的变化,然后说出具体有哪些不一样。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每个地方的路灯设计都是具有地方特色,是艺术化地表现形式,尤其是旅游城市。
观察路灯,是了解一个地方,小而美的切入点。
这样孩子们就会在接下来的旅行中,观察和思考路灯设计源自哪里?
所以不要给孩子答案,只要让她们主动发现,把问题记在心里即可,她们的好奇心会激发她们去寻找答案。
有时候让孩子们说出细节后,我会再问一句和你看到的其他路灯有什么不同?即考记忆力,有考观察的细致力和比对分析能力。
接下来。后续问题,就可以浅入深出了,孩子们就会进入对比分析模式逻和辑推理模式。
有时我会趁机提出来。
其实一路上,你会发现很多地方是不完美的,是有问题的。让孩子转换视角,切换身份去思考的话,就会把一种抱怨,变成一种正向的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我记得有过中考作文,就是考孩子身份切换后的思考。
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用在旅行中的吃穿住行上,一旦发现孩子对吃不满意了,住不满意,就让孩子转换身份,让他们以这里老板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很有兴致,那就让他们写下来,去反馈给当地,这何尝不是好的锻炼形式呢。
博物馆之问
家长都喜欢带孩子去博物馆,我也是,小时候带她俩去过很多博物馆,进博物馆之前,我会有所不同。
我们并不急着进博物馆打卡,而是在每个博物馆门口,让孩子观察一下博物馆的外观和形状,拍照留念同时,问上一句:你觉得这个博物馆外观和你见过的有哪些不同呢?为什么不同呢?你喜欢吗?
每家博物馆的设计都非常独特的,很多都拿过大的设计奖,每个设计背后,都是去表达具体理念。
往往我们带娃时总是专注于博物馆的藏品,而忽略了博物馆的外形。
赶着进去打卡完成任务,而忽略了每家博物馆独特的外形。
进馆前,在博物馆门口,花上5分钟,看整个博物馆建筑主体,问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博物馆,收获一定会有所不同。
早餐店之问
今年暑假早晨,我经常带两个孩子一早出门去浦东滨江骑行,让孩子出门看看周边。
我们一般能从杨浦大桥沿着滨江骑行道骑车到南浦大桥,骑完车后,我们会去吃早餐。
骑行两次后,孩子们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打开新的话题,那就是:
为什么浦东滨江道上没有早餐店?
这就是多年养成后,孩子们的问问题的习惯。
她们观察到滨江道上有很多可以经营的饭店,也有很多没开张的门面,考虑到自己的需求,骑车久了,饿了想吃早餐,于是直接想到这个问题。
于是我带她俩去家附近去吃美味的早餐,让她俩在街头观察,看看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早餐店连成一排?为什么在小区周边?早餐店有多大?客单价多少?每天有多少人?估算一下早上的收入等等?一口气我们挖出10多个问题,就是在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揭开:在浦东滨江开个早餐店,能赚钱吗?
#乐享周末分享吧#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我将在后续文章里通过谈谈面向10岁以上孩子的。